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1篇
  免费   760篇
  国内免费   737篇
测绘学   319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230篇
地质学   2873篇
海洋学   354篇
天文学   213篇
综合类   516篇
自然地理   259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0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1882年   1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秦晓楠  程钰 《地理科学》2019,39(1):156-163
采用 DPSIR概念模型作为旅游生态安全系统的基本形态,引入网络 DEA模型测度系统运行效率,从“投入-产出”的研究视角探究旅游生态安全系统内部作用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 DEA模型的结构及权重加以限制,构建具有节点权重约束的网络 DEA评价模型,对主要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实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将生态安全系统分为自然运行阶段、管理反馈阶段2阶段进行效率评价,加权综合得出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以此为依据将样本城市划分为按系统效率的评价结果将其分划为绿色发展型、稳步发展型、高效发展型、双向提升型和管理能力缺失型,针对各类型旅游城生态安全系统特点提出改善其生态安全系统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32.
谢娜  喻生波  丁宏伟  张明泉 《中国地质》2020,47(6):1804-1812
甘肃省地热资源丰富,其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介绍了甘肃省地热资源分布概况,结合地区构造、地热水化学特征、地热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甘肃隆起山地对流型与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并对两种类型地热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分布于河西、陇西及陇东盆地等,热储类型为裂隙型和孔隙型,热储层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发育,岩性以砂岩为主;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和西秦岭造山带,热储类型为断裂破碎带,岩性以花岗岩为主;通过潜力计算得知,全省热量开采系数≥0.4的仅占29.17%,表明目前甘肃地热资源开采程度较低,开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33.
齐忠华  邱剑南  张力仁  吴长俊 《测绘通报》2019,(11):149-152,162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自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化信息,具体包括地表自然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管理决策、企业生产运营、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本文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结合多种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手段,探讨如何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以期深入挖掘和提升监测成果价值,全面拓展监测成果应用服务的新思路、新方向。  相似文献   
34.
阮于洲  王晨阳 《测绘通报》2019,(11):153-155
着眼于明确机构改革后基础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业务格局中的职责定位、工作重点,以及如何按照新《测绘法》更好地履行"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服务"的法定要求,分析了"十四五"基础测绘发展的基本形势,据此提出"十四五"规划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遵循,明确了工作重点和相关措施,相关观点已经在"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5.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研发智能化、多维度、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以青岛八大关为例,综合利用基于位置与多传感器的跟踪注册技术、瓦片地图技术、三维景观地图技术和移动增强现实系统虚实叠加技术,研究并实现了面向旅游业的移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能旅游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认知周围景观的全新视角,获得全新的交互体验。系统包括三维景观地图、虚拟漫游、路线导航、环境识别、历史建筑查询、热力图显示、好友足迹、个人轨迹、微信分享等功能模块,游客在享受旅途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36.
梁坤  罗爽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5):191-199
以社区为出发点,综合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等相关理论,在布达拉宫及周边社区旅游商业化表征分类的基础上,梳理其社区旅游商业化的治理成效及治理困境。再运用静态博弈模型与决策树,分析布达拉宫及周边社区旅游商业化的治理中各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并探析治理困境的原因。研究发现,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受到各利益主体间权力大小和利益选择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处于强势地位,主导并采取措施治理旅游商业化。布达拉宫的各空间圈层在商业化治理过程和难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引起治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权”与“利”的纠葛、商业化控制的阈限不清晰、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不畅。在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各治理主体共同重构一个相对均衡的“利益-权力”关系结构,以保证社区旅游商业化得以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37.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滢悦  杨青山  陈鹏 《地理科学》2019,39(5):770-778
以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为研究对象,以鱼骨图、动态贝叶斯、GIS技术等为基本研究方法,从研究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责任人为3个方面出发,筛选景区致险因子,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动态贝叶斯方法综合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模型;并以实测数据及景区统计数据为依据,划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4个动态时段,综合实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等以上风险区域呈条带状分布;高风险区域与主要景点重合;长白山景区安全风险发生高概率的时段发生在第三个时段(12:00~14:00);较高概率发生分别在第二个时段(10:00~12:00)与第四个时段(14:00~16:00);中等概率发生较高的时段在第四个时段(14:00~16:00);较低概率发生在第一个时段(8:00~10:00)。  相似文献   
38.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can reveal and protect cultural tourism heritage by means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time category” and the “space category”.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nd the evaluation, scoring and grading of existing and potential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re the key to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history and culture along these routes, and the key to encouraging the standardization, bran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ormats on the routes. Yunnan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re diverse and rich in resource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 is good. Howeve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ccur along separate lines and there is a lack of unified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information analysis, problem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status in the local practices of Yunnan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nd to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unnan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Based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COE (Council of Europe), UNESCO WHC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and ICOMO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decisive criteria for line evaluation by interpre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onnotations of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and determines that the evalu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should include lines. Five aspects―the theme, the participating subject, the object itself, related activities and multi-party value―are used to construct a five-component model.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consumer utility function, a complete route evaluation and hierarchical system is constructed. Then, taking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cultural tourism route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the expert scoring method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actual scores and grades of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cultural tourism route are determin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he paper also verifi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motes and improves the feedback evaluation system. The aim is to at promote and widely apply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ividual cases to joint cases, and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outes.  相似文献   
3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uitability of Ostrom and colleague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framework (SESF) for the study of resource-dependent communities in Canada. Through a broad literature about resource-dependent communities in Canada, three main approaches are identified, named staples research, rura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Each of these research traditions is analyzed with regards to a common set of criteria – focus, scale, methods, treatment of institutions, and treatment of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Research in each category is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SESF approach, to identify areas of overlap and divergen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SF is unlikely to provide additional benefit in terms of in-depth of social analysis, however, it does provide a unique contribution in terms of its coupled approach to conceiv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and its ability to operationalize these relationships through structured variables.  相似文献   
40.
何旭  杨海娟  王晓雅 《地理研究》2019,38(9):2330-2345
乡村旅游地面临人地交互作用的剧烈变迁,内部要素适应社会-生态系统变化,趋利避害降低脆弱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重新界定基于恢复力和脆弱性的农户适应性理论内涵,构建旅游开发适应力指标体系,以西安市和咸阳市17个不同类型的城郊型乡村旅游地为例,评价和分析农户旅游适应效果与空间差异规律,探讨和归纳适应行为与对策模式,建立BP神经网络辨别和揭示适应性影响因素与重要性关系。研究表明:① 西安市和咸阳市农户适应旅游开发综合效果呈现中等偏下水平的偏态分布趋势,分别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快速发展阶段和探索起步阶段。② 乡村旅游地农户适应效果形成“圈层辐射、两翼包络、外围联动”的县域尺度空间分布格局;村域尺度圈层分化现象显著。③ 经营模式划分的旅游乡村农户适应效果股份制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常年外出务工和农家乐经营是农户主要适应行为选择,季节性务工、本地上班以及农业生产是辅助适应行为选择,且适应行为组合方式表现为旅游专营型、旅游主导型、均衡兼营型、务工主导型和务农主导型五种适应对策模式。④ 旅游发展机会认知、技能培训机会、社会联结度、劳动力总量、政策知晓度、旅游就业人数、收入来源种类、生活主要能源、受教育程度、公共服务设施是农户主要旅游适应性影响因素。据此,提出后续社会-生态整合研究亟需突破方向和适应旅游开发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